學生內地考察學習成果分享
內地考察交流——學習公民科的萬用鑰匙
福建中學(小西灣)公民科科主任 李偉雄
來源:星島日報
日期:2025-03-24
公民與社會發展科(公民科)課程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建基於扎實的基礎知識,並以香港、國家和當代世界的3個主題為中心,在涉及國家的部分了解香港所擔當的角色和作用,藉以加深認識國家的發展,以及國家與香港的相互關係。筆者認為,公民科老師在知識層面上教授公民科,應可應付自如,惟在令學科與當代現實國情拉上關係方面,內地考察實在是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,考察團實在是學習本科的一條萬用鑰匙。
課文概念聯繫國情
其實,一個課程要有效地推行,課程概念的教授和概念的實踐是兩個重要的因素。本文試從「實踐」角度作為切入點,探討內地考察交流在課程中的重要性。
首先,目前公民科的課程有不少涉及當代國情的內容,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從多角度教授:改革開放、人民生活素質的提升、「十四五」規劃、大灣區建設等重要課題。這些課題在當代國家發展過程中,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。但如何能令學生認識到這些課題與今天生活拉上關係,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,在課堂上的教學固然重要,而內地考察實在是不可或缺的因素。
內地考察有助學生認識課文概念與國家現況之間的聯繫,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。本校中五級去年10月參加了「中山、珠海非遺保育內地考察(2天)」,在考察中山五桂山客家莊土樓群及會同古村時,透過導遊實地講解,同學不但認識到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及承傳的現況,同時更感受到傳統家庭社會和諧相處的生活模式,以及宗族血緣倫理觀念在今天中國的延續。
在考察場地上公民課,令學生在知識層面和感性層面上皆得以留下深刻印象,將課堂所學活現在眼前,學習起來自然倍感有趣。
培養國民身份認同
今年(2025年)3月12日,是孫中山逝世100周年的日子,中國多地皆有緬懷紀念活動。從孫中山一生的革命生涯中,我們不但理解到中國近代革命的歷史,同時從中學習其為國家奉獻的偉大情操,有助我們認識到一個偉大人物的愛國精神,從而有助提升國民身份的認同。在我們參與的考察團中,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亦是我們走訪之地。近日,我們在課堂上提起孫中山逝世百周年的報道時,同學自然對孫中山生平有一份更親切的感受。
教育局對考察團的安排亦想得甚周到全面,因此在行程中加入了學生親身參與的文化活動。在行程的第二天,我們參觀了北京師範大學(珠海校區)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。本校師生們在參觀中心時,既聽了一堂有關中國文化的講座,亦被安排上了一堂非遺實習課,師生一同學習中國剪紙。透過這節非遺實習課,本校同學不但初步學懂一門中國非遺手藝,更在不知不覺間承傳了中國傳統的文化,有助培養國民身份的認同感。
本文試從本學年的公民科考察作為切入點,分析內地考察團在本科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。考察團一方面既可加強課文概念與國家現況之間的聯繫,另一方面亦有助培養國民身份的認同感。最後,期望教育界人士能從專業的角度出發,共同為做好考察團而努力,用好這條學習公民科的萬用鑰匙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