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內地考察學習成果分享
學生心聲節錄(一)
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安排了3天的潮汕考察活動,包括參訪中國瓷都陳列館。我印象難忘的是一入到門口就是清明上河圖,其他樓層還展示了很多珍貴的瓷器作品,館內有一個青花瓶高4.2米令我十分驚訝,那巨大的形狀簡直就是巨人用的花瓶。潮州很早已開始冶陶,在唐高宗期間已有較大規模的陶瓷生產。如今潮州被譽為中國瓷都,大規模生產。另外,在瓷都博物館內,我看見用紅土製作的功夫茶具。這些紫砂陶劑茶具是用紅泥火爐,加以潮州炭爐製作,令茶具更加精美。而潮州功夫茶具,通常只有三個茶杯,這就是潮州工夫茶特色。這次內地考察令我對中華文化傳承有更深認識。


此外,我亦去了汕頭工業博物館。汕頭工業的種類有很多,例如玩具廠、罐頭廠、塑膠材料廠和毛巾廠,當中不少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,而汕頭工業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,我看到後感到驕傲。在汕頭工業博物館內,我看見了早於1960年代潮汕已發展自己的照相紙,催化了電影製作和拍照的風氣。博物館的影片中,我知道了中國早於1978年引入外國的資金、技術與管理經驗,加上當地人的資金,幫助改革開放以來的汕頭發展工業。


此外我也去了韓公祠,知道韓愈勤政愛民,用心治理潮州、振興了當地文教發展,令我深受感動。他的偉大奉獻、勤奮努力的精神值得我學習。

學生心聲節錄(二)
經過今次的潮汕考察之旅,我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得着,增加我對祖國的歸屬感。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,百師園創師館裏面展示了很多骨雕、玉雕、木雕、陶塑、潮繡等傳統工藝的作品,還提供工作坊,讓我們體驗製作陶泥,我覺得這種傳統手藝很值得保存。我覺得潮繡是很特別的,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完成的,還要一針一針地縫製,還有不同的縫製手法。我很欣賞這一種工藝,因為傳承這種工藝都是不容易的,現在都很少有人會去學這種工藝,所以我很欣賞潮州很用心地保存這種工藝。

此外,我們去了韓公祠。韓公祠屬於文化遺產包括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育與傳承,祠裏有很多傳統石刻、潮州木雕、嵌瓷等。韓公祠能反映中國人的慎終追遠的思想。
我對潮州的工業發展有很深刻的印象。改革開放之後,汕頭成為經濟特區,有不同的外資引入,促進了潮州工業的發展,在不同方面都有很好的發展,例如手機膜、手機殼、玩具等都是在潮汕很受歡迎的工業。 總結這一次潮州考察,我看到了潮州不同的古代建築和文化,增加我對祖國的認識,我十分期待下次的內地考察,探索國家的傳統文化。
學生心聲節錄(三)
這次的內地考察交流很完滿。 我們參觀國內不同的歷史建築,了解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和文化特質,認識文化的發展,反思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育的重要性,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百師園創意館。
我們一邊聽導遊解釋潮州的傳統工藝來源和其文化背景,一邊欣賞一些歷史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。其後我們更有機會去到工作坊體驗親手製作陶塑,這次體驗機會令我意識到原來製作這些傳統工藝是很複雜的,所以對傳統工藝的製作者深感佩服。這次體驗令我明白到除了政府積極保護文化遺產外,大家也應該好好愛護珍惜這些歷史傳統工藝。我們要知道文物古蹟是中華文化珍貴的遺產,具有歷史、藝術、科學技術價值。國民通過文物古蹟清楚認識中華文化,不但能讓文化得以傳承同時能增強人們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。

這是我製作的陶塑
我們參觀了兩個展廳,介紹了從汕頭工業傳統手工業到現代工業文明發展的過程,還提供詳盡的文獻資料,記錄了汕頭的崢嶸歲月。參觀完畢後我了解到汕頭工業技術如何進步,製造機會提升人民生活素質。改革開放後引來國外投資,讓更多的資金和專業技術流入,提升產業質素,帶動工業打入國際市場帶來更多的機遇。

瑪利灣學校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