繁體 | 简体

學生內地考察學習成果分享

學生心聲節錄(一)

我們來到潮州市寶山中學,與當地學生交流,分享兩地文化的特色。寶山中學的佔地面積大,人數眾多,一個班級的人數可達70人。除此之外,寶山中學的社團表演亦十分吸引和精彩,例如有舞獅、舞龍、打鼓這些中國傳統表演藝術。除了傳統藝術,同時亦有受歡迎的街舞表演。


觀看節令鼓表演

而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寶山中學的食堂。這一天我們與寶山中學的學生留在學校的食堂一起用膳,充分了解到內地中學生的午饍與香港的不同之處。食堂的面積十分大,取餐也是自助式。我們亦了解到內地與香港教育制度的分別,例如寶山中學的學生的上學時間比香港早,放學時間卻比香港晚,他們的晚修時間直至晚上的十時,之後才回到宿舍休息。與香港相比,內地學生留在學校的時間比香港學生長得多,同時在校內要處理的事務也較為繁瑣。


在寶山中學飯堂進午膳
學生心聲節錄(二)

潮州文化不僅擁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蘊,也有鮮明的地域特色。在百師園傳藝館及中國瓷都陳列館,我認識到潮繡、雕刻、陶塑等傳統工藝,而這些傳統手工藝的精美及細緻程度不禁令我感嘆「鬼斧神工」。就如從熙公祠中的一副石雕圖「漁樵耕讀」,圖上共有二十五個人物,每個人物神態各異,栩栩如生,反映了中國民間基本的生活方式,以及工匠一絲不苟、精益求精的工藝精神。


參觀百師園

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會「變形」的廣濟橋,「十八梭船」的啟閉式浮橋,於每日下午四點半點後收回浮橋,從而令大型船舶通行和在洪災時快速排洪。而廣濟橋的橋亭屋頂則以中式傳統屋頂構建而成,如「澄鑒」屋頂就是中式的歇山頂構成,給人一種稜角分明、結構清晰的感覺,體現中華傳統建築的簡中帶繁、擁有大氣之美的特色。


參觀廣濟橋

透過這次交流團,我認識了中國的建築、傳統工藝以及「慎終追遠」的中國傳統思想。韓公祠中的牌匾紀錄到古時的潮州民眾為了追念韓愈的偉大事蹟,將潮州最大的江河改名為「韓江」,反映民眾敬拜韓愈的文化自覺—江山姓「韓」,可見潮州世世代代「慎終追遠」的傳統思想。我因而更加敬佩與尊重中華文化,中華文化的特色令我感嘆不已,提升了我的國民身分認同感。


韓公祠大合照
學生心聲節錄(三)

熙公祠及陳慈黌故居都是古代潮汕人發跡後回到家鄉建設的古蹟。潮汕人回來建設的時候,潮州還是一個較為落後,沒有對外開放的小地方,但是他們沒有忘記根源,發跡後仍要回來興建這些建築,可見他們對潮州的歸屬感沒有因為受到外出打工而減退。即使過去了百多年,熙公祠內的石雕仍然顏色鮮艷,牆上雕刻了贊助保養古蹟的潮汕人名字,他們來自內地、香港、甚至外地,反映他們即使不是住在潮州,仍然心繫自己的族人。

陳慈黌故居融合了中西式的設計,採用了傳統的四合院方式建造。每一棟之間有通道相連,方便通過。建築材料引入了西洋的瓷磚,即使百多年過去了,顏色仍然鮮艷。通道的牆壁有不少西洋的花紋圖案,時至今日仍然不會過時。

樂善堂王仲銘中學